債券市場大跌后,銀行推固收增強類理財產品,這些產品靠譜嗎?
特別提醒,本文僅供參考,不作為實操建議,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,交易風險自擔!本站和本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一切法律后果!以下是關于債券市場大跌后,銀行推固收增強類理財產品,這些產品靠譜嗎?的內容,希望對大家有用!
我是【盈在投資】,一個專注分享投資觀點與知識的自媒體,點擊上方【關注】,你想看的這里都有。
理財產品凈值隨著債券市場出現大跌后,銀行也在不遺余力的尋找補救措施。除了發行攤余成本法的產品之外,不少銀行現在大力推“固收+”類理財產品,或者叫做“固收增強”類理財產品。
宣傳的時候,說著“固收打底,權益增厚,股債對沖,穩中求進”??墒?,這些固收增強類產品真的那么優秀嗎?
為什么推固收+產品?債券市場的第一波下跌,就是股票市場大漲引發的。2022年11月11日,周五,滬深300漲幅2.79%。下一個周一,就發生了債券市場的大拋售。
這是因為股債之間存在著蹺蹺板效應,當投資者預期股票市場將好轉的時候,會從債券市場撤離,到股票市場博取更高的收益。
現在債券市場牛市已經結束,成為市場參與者的共識。這輪債券牛市開始于2020年11月,結束于2022年11月,持續了接近兩年的時間,已經算是大牛市了。
不論未來的債券市場,是轉熊,還是轉震蕩,都表明超額收益不在了。債券市場牛市結束,作為主要投資債券市場的理財產品,也要尋找對策,這個對策就是配置一部分股票,來“增強收益”。
比如80%的資產投資于債券市場,獲得利息和固定回報,20%投資于股票市場,用來博取高收益,這種產品類型就是固收+。
可是,這種做法真的能有效嗎?
過去一年固收+產品的表現其實基金公司不乏固收增強類產品,它們過去的表現如何呢?固收類主要是二級債基和偏債混合型基金。
2021年二級債基表現較好,2022年表現一般,2022年至今跌5.18%。
偏債混合型基金也是如此,2021年表現較好,2022年至今跌3.9%,表現一般。
可以看出,固收增強類產品,主要也是靠天吃飯的,而且它比單純買股票和債券更復雜。有時候管理人設想的是,“股票和債券只要有一個品種走牛市,產品就能獲得不錯的收益?!?/p>
但現實卻是,“如果股票和債券中有一個品種在下跌,產品就獲得不了較好的收益?!?/p>銀行能管理好固收+產品嗎?
股債對沖,穩健收益,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情況。我認為,管理固收增強,比單純管理固收類產品要難得多。
需要在對的時候買股票,需要在對的時候買債券,需要在對的時候加杠桿,不僅要擇股擇債,還要擇時,才能做出超額收益。
既要懂債券,還要懂股票,更要懂市場。如果不懂這些,單純管理固收的時候順便買入部分股票增強收益,很可能適得其反,不僅做不到增強收益,還可能削薄收益。
11月債券市場調整以來,我們看到的是多數理財的管理人債券都沒做好,導致產品出現大面積的破凈,客戶虧損嚴重。
這種時候,怎么能指望他們到了股票市場,就“化腐朽為神奇”呢。
還有一點,是我們不理解的。固收增強類產品,因為加入了股票,所以客戶承擔的風險也大了不少,這類產品的風險評級普遍是R3。
但是,銀行一樣收取超額管理費,收益率達到業績上沿后,會提取50%作為浮動管理費,這有點沒有道理了。
股票市場不同于債券市場,股票市場的波動大,潛在收益大但同時潛在虧損也高。如果收取超額管理費,為了追求自身利益,會促使管理人在股票市場冒險。
這是委托關系中的道德風險,有可能給投資者帶來超預期的損失。
總結銀行推出固收增強類理財產品,也是為了適應市場形勢??墒钱斘覀兛吹接泄潭ㄆ谙?超額管理費的固收+產品的時候,心里卻不是滋味。
這還是一個“四不像”的產品,還是在老路上“蒙眼狂奔”,還是不肯放棄一些自己不應該獲得的利益。
你的【點贊】和【評論】
我都當成了喜歡
免責聲明: 本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渠道,不代表探其金融觀點及立場,轉載請保留鏈接: 債券市場大跌后,銀行推固收增強類理財產品,這些產品靠譜嗎?:http://www.minnesotapartyline.com/zatan/1388351.html
- 上一篇:瞭望 | 盟友的困境
- 下一篇:“安徽蚌埠八大富豪”揭曉!